9月7日上午,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“RUC小浪花”发文确认,小红书账号@人大刚子 确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个人小红书账号。当天下午,张东刚又在该校的校内群里提出建议,希望各职能部门的干部能够“亮明身份、立马下场”,直面学生声音,回应学生关切。这一提议迅速引发热议,目前该账号粉丝数已达4万。
主动“下场”触网凯丰资本,公众首先点赞的是这一互动姿态。在传统的校园管理中,学生反映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层层传递,容易导致信息失真或回应延迟。高校的“掌门人”和干部直接入驻学生活跃的平台,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更为直接的沟通窗口。这不仅能够更快速地收集学生的真实诉求,及时解决实际问题,也传递出学校尊重学生、重视体验的态度,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。
这一做法也为公共机构与公众之间架设起沟通桥梁。事实上,近年来不少政府部门、公共服务机构纷纷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“线上问政”,人民大学此举可视为这一趋势在高校治理领域的延伸。
当然,在为这种“下场”意识鼓掌的同时,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:触网本身不是目的,发现和解决真问题才是关键。并不是所有干部都必须“线上办公”,也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通过社交平台解决。如果流于形式,满足于“网上来网上去”,忽视线下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改进,那么这种“下场”有可能沦为一种新的形式主义,反而损耗信任。
说到底,“触网”只是一种手段,其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突破信息壁垒,更加敏锐地洞悉学生的需求和校园的问题。比“触网”更重要的,是建立起一套快速、有效、可持续的回应机制。无论是通过定期座谈、校园问卷,还是借助数字平台收集意见,关键是管理者要始终保持“在场”的状态和心态,真正把学生的诉求放在心上,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。
高校是知识生产和思想交流的场所,其治理更应体现开放、包容、与时俱进的特点。张东刚书记的提议为高校管理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凯丰资本,期待这股风气能带动更多管理者不仅“下场”触网,更能“在场”解忧,构建更加融洽、互信的校园生态。
九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